神州智达图书经营有限公司

放眼神州 智达高远

智达>教研中心>备考指导>学科动态

顾之川:高考语文如何落实核心素养

日期:2019-05-17 点击量:

作者:顾之川,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原文刊载于《中国考试》2018年第10期第48—52页。

 
 
摘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有机融入“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这给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启示:一是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二是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三是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四是鼓励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关键词:高考;语文;核心素养;关键能力;阅读;写作
 
 
  2018年高考已尘埃落定,高校录取到合格新生,被录取学生走向心仪高校,开启新的人生。然而,2018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是如何落实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精神的,在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上有哪些具体表现,对今后的中学语文教学又有着怎样的启示?这些问题不仅是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关心的话题,也是下届学生、家长甚至社会各界感兴趣的话题。因为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预示着未来新高考评价体系下语文学科的价值导向与考查趋势。
 
语文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提出
 
 
  核心素养是借鉴新时代国际教育改革成果而提出来的概念,指学生通过学科学习所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3年,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工作,其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为此,各学科课程标准研制组将育人目标加以细化和具体化,深入挖掘本学科所独有的育人价值,基于学科实际和本质特点,总结、提炼并归纳出本学科的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4个方面。”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强调“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因此,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坚持守正创新,通过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等形式,考查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的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高考内容改革与语文考试评价
 
 
  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高考考试内容改革要“依据高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科学设计命题内容,增强基础性、综合性,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此,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一核”指高考的核心立场,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引导教学,回答高考“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指高考的考试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回答高考“考什么”的问题;“四翼”指高考的考查方式,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回答高考“怎么考”的问题。
近年来,高考语文一直按照“稳中求变、稳中求新”的原则进行改革,即试卷结构总体保持稳定,局部改革蹄疾步稳。以全国卷为例,试卷结构总体稳定表现在:阅读70分、表达80分一直未变,其中现代文阅读36分(包括论述文本阅读9分、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古诗文阅读34分(包括文言文阅读19分,古代诗歌阅读9分,名篇名句默写6分);语言文字运用20分(包括语言基础9分,语言运用11分),写作60分。局部改革几乎每年都有新探索与新进展,比如:在价值导向上,更加符合时代社会需要,突出立德树人、助推素质教育,发挥高考的育人功能;在考查目标上,更加强调考查学生的独立思考与探究创新能力;在考试内容上,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增加了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试卷结构上,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改为必考;在学科素养上,进一步强化考查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及表达得体、逻辑推断等关键能力。
 
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
 
 
  2018年高考语文共有8套试卷,其中全国卷3套,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分省试卷各1套。从总体上看,这8套试卷在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语文关键能力方面均作了有益探索和积极尝试。
3.1 语言建构与运用
  高考语文对学生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方面的考查,主要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景设置题目,以了解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的掌握程度,包括对语言文字积累、梳理、整合的情况,是否形成了良好语感,是否具备基本的阅读与表达能力,以期达到考查学生正确有效地运用母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如,2018年全国卷“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一改过去分别设题考查的做法,而是选用一个连贯完整的阅读材料,在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情境中,考查语病辨析、句子补写和成语运用等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所选材料涉及“大洋一号”综合性远洋科学考察船、中国传统戏曲的传承创新、动物迁徙等内容。这类试题,有助于在丰富的语言材料和学生言语活动经验间建立起有机联系,通过情景化的设题,引导学生文明得体地进行表达交流,使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考查成为学生文化获得的过程。江苏卷作文题聚焦“语言”,原题材料中“花解语,鸟自鸣,生活中处处有语言”,突出了语言的工具性与普遍性;“不同的语言打开不同的世界,音乐、雕塑、程序、基因……莫不如此”,从有形与无形、有声与无声、艺术与科技等维度,阐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语言丰富生活,语言演绎生命,语言传承文明”,则揭示了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3.2 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要求学生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并能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高考语文近年来重视考查学生基本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的运用,要求学生运用探究质疑的方法审视阅读材料,判别语言运用的正误,准确、生动、符合逻辑地表达,考查学生的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思维等思维能力,以及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如,2018年全国Ⅱ卷作文题“幸存者偏差”、上海卷作文题“被需要”,材料提供了丰富的思维空间与逻辑关系,本身就极具思辨性和思维张力,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探究质疑、独立思考,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表达水平。再如,2018年全国Ⅲ卷古代诗歌阅读《精卫词》,第15题要求就诗的最后2句是否“以精卫的口吻表达的”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设题鼓励学生主动思考,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都可视为正确。这就突破了答案的唯一性,从不同角度考查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3.3 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感受和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形象和情感之美,进而进行美的发现、表达与创造,是高考语文所要达到的重要考查目标。如,2018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老舍的《有声电影》,让学生分析“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和小说语言的“幽默效果”;全国Ⅱ卷古代诗歌阅读题让学生分析陆游《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诗中2次出现的“酒”的不同作用;全国Ⅲ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让学生分析刘慈欣的科幻小说《微纪元》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试题着重考查学生是否具备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文学作品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同时学生可以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对相关作品的阅读感受和审美体验,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从而逐步掌握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
3.4 文化传承与理解
  新时代的文化,不仅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高考语文对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考查应涵盖这3种文化,以帮助学生拓展文化视野,树立自觉意识,坚定文化自信。如,2018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摘编自杨国荣《历史视域中的诸子学》,让学生分析“照着讲”与“接着讲”的联系与区别,以引导学生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学类文本阅读,选用小说《赵一曼女士》,让学生分析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追寻赵一曼精神的当代价值,从而深化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选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相关材料,彰显了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最新科技成就。
 
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
 
4.1 聚焦立德树人,引领素质教育
  今天的中学生,是我国未来各项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靠他们这一代人努力奋斗、创新创造;中国梦要靠他们寻梦追梦,梦想成真。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和语文考试无疑要为这个“大局”服务。高考理所当然地要发挥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引领中小学素质教育。2018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世纪宝宝中国梦”,强调“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机缘、使命和挑战”;全国Ⅲ卷作文题从1981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深圳口号,到2005年“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浙江日报》时评栏目,再到2017年“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的雄安标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我国“改革开放三步曲”;北京卷作文题是“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和“绿水青山图”。这些题目都很好地彰显了高考语文的时代性、思想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发挥了作文试题的积极导向功能。对学生来说,融入新时代,要树立新观念,要有大格局、新视野,同时要把握机遇,努力奋斗;对语文教师来说,既要扎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又要坚持立德树人、育才成人、以文化人。
4.2 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意识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为此,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就是不迷信权威,不迷信书本,不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与独立人格,具有批判性思维能力,敢于大胆质疑,能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青年具有远大的理想、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观察力、深厚的文化素养,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只是把已有的知识烂熟于心。2018年全国Ⅱ卷实用类文本阅读,聚焦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话题,直面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侵权问题,意在积极倡导创新文化,提高创新意识,形成全民尊重知识、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天津卷作文题的材料由“器”引出,阐述了生活中4种不同的“器”;浙江卷作文题弘扬“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与“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写好这些题目无疑需要学生具有独立思考的品质和较强的创新创造意识。
4.3 立足语文学科,突出语言运用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语言文字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学的是中华民族的母语,主要是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培养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是工具,运用于人们交际交流,学习发展;语文是桥梁,沟通古今中外文化,传承精神血脉;语文是载体,承载公民人文素养,提供审美体验。高考语文固然要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但它毕竟不同于思想品德课,语文课也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文学家。2018年高考语文试题立足语文学科,紧扣语文课的综合性、实践性特点,突出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以3套全国卷为例,阅读70分,表达80分,考查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都是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题目注重创设真实情境,突出语文实践,实现对学生语言文字基本素养和运用能力的考查与测评。也就是说,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既是中学语文主要的教学任务,也是高考语文的首要考查目标。显然,中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观察、勤思考、勤练笔,使写出的文章既有逻辑性,又能深入浅出。
4.4 鼓励个性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高中语文要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人文修养,为终身学习和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奠定基础。高考对中学教学具有“指挥棒”作用,因此,高考语文在突出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考查方式的同时,要鼓励个性特长,强化素养导向,注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综合素养。2018年浙江卷第6题要求针对所给阅读材料归纳主要内容,将信息的整合、提炼与写作能力结合在一起考查;3套全国卷的第20题,运用启事或书信的形式,要求学生从中找出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表达并作修改,强调了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综合运用;全国卷的第21题用图文转写的形式考查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类试题不仅需要学生具备读图能力,弄懂图中关键词的含义,还需要准确把握图中路径间的逻辑关系,从对语言表达的考查转向对语言文字综合运用的考查。显然,这些试题注重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展现其语文核心素养和综合运用能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