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智达图书经营有限公司

放眼神州 智达高远

智达>教研中心>备考指导>学科动态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坚持、变化及其教学启示

日期:2019-05-17 点击量:

摘要: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既有坚持,也有发展变化,其中隐含着一定的价值追求。文章在梳理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测试坚持与变化的基础上,探讨高考语文全国卷测试坚持与变化给教学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意义,然后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建议。

关键词:高考语文;全国卷;测试坚持;测试变化;教学启示
一、测试的坚持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测试,不管是从考试大纲还是测试具体情况来看,不管是从测试的形式结构还是目标要求来看,总体而言以坚持为主,坚持的点和面有微观的和宏观的,有技术的和思想的,有难度的和区分度的,等等。本文无法面面俱到,现择要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两方面来探讨。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和导向作用,引导考生在施答的过程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内化依法治国理念,自主强化创新意识。这不仅是测试的指导思想,也是试题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其次,强化素养立意,在考查内容上关注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引导教学重视语文综合素养的培育。这里的关键能力主要指信息加工能力、语言运用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审美鉴赏能力等;学科素养指运用学科知识和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养。再次,强化考查导向,在考查形式上关注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引领语文学科建设的方向,凸显语文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目标要求
1. 阅读方面
各板块能力要求相对稳定,都考查“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文本都积极健康,较难较复杂;各板块测试的能力要求不尽相同,论述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侧重分析综合,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古代诗歌阅读侧重鉴赏评价,文言文阅读侧重理解分析。这引导教学关注深度阅读和价值引领,要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2. 语用方面
坚持不考识记(主要体现在不单列考查字音、汉字和标点符号),以实际运用的考查为重;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推断补写、图文转写、逻辑性表述等题),引导教学注重实际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既要关注表达符合语法语境和语意明确,还要注意表意符合逻辑。
3. 写作方面
测试坚持提出明确的任务和具体的要求,以防止宿构套作,提高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其次,选材生活化,引导考生和教学关注现实生活、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等;再次,测试的着力点和落脚点倾向论说,关注思辨能力的考查,反对文艺腔、散文化,引导教学注重核心价值的引领和真实写作能力、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测试的变化
近三年是高考改革深化的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在坚持改革方向不变的基础上,遵循稳中求新、稳中求变的原则。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和高考语文改革的深化,高考语文全国卷在能力要求、命题形式、思维层次和内容改革四个方面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
(一)加大高阶能力的考查力度
1. 阅读方面
高考语文全国卷文本选择来源与视野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宽广,文本和试题的思维量越来越大,试题命制越来越关注高阶能力的考查,总体而言,重视综合、推断、鉴赏评价等高阶能力的考查,但不同文体各有所侧重。
实用类文本阅读加大了综合、评价等高阶能力的考查,这首先体现在文本的选择上,从2017年开始选用复合文本,不再采用连续性文本+相关链接的形式,文本选择不再青睐传记,选择空间得到大幅度扩大。所谓的复合文本,即围绕一个主题、材料与材料之间存在逻辑关联的一组文本,这一组文本如果从PISA测试的分类来看,既是混合文本也是多重文本,它包含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多个文本来源不同,且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复合文本的选用打破了单一文本的线性结构,增加了文本的复杂度,对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测试不仅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更侧重考查综合、比较、关联、推断、评价等高阶能力,这里的比较、关联、推断是为综合、评价服务的,而评价与文学类文本阅读不同,不是对文本怎样写、写得怎么样的评价,而主要是对文本中呈现的事实做出社会价值或影响的评价。2018年继续采用复合文本,往后应该会继续沿用,且有增加长度与难度的可能。其次,从试题的命制来看,选项的命制不局限于某一句话、某一段话或某一则材料的信息提取,而往往是跨句、跨段甚至跨材料的信息整合及评价;简答题的命制,综观整个复合文本,要求考生综合各材料的信息要点,然后归纳作答。2018年全国Ⅰ卷的简答题就直接考查了对不同来源文本写作侧重点的分析与综合。
从2017年起,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淡化理解能力的考查,具体体现在淡化重要概念和句子理解的考查;三道试题的能力层级最终均指向C级,加强了综合、推断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因为命制的选项不是对文本信息的简单转述或整合,而是对文本内容、信息与信息之间的关系和怎么写的分析、综合及推断。全国卷关注推断能力的考查,不仅限于论述类。文言文阅读从2013年开始不提供注释,考查的不仅是阅读理解能力,也考查“推断”这一高阶能力,考查从上下文形式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推断词语或句子的大意,利用已知推断未知的能力。名篇名句默写从2014年开始坚持考查理解性默写,不仅考查识记能力,也考查理解能力,其实质是考查语境的判断和答案的推断能力,考查从限制的语境中发现提示,从而推断确定答案的能力。
从2014年起,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不再对小说内容进行理解概括的考查,而主要从所选文学作品的思想艺术特色方面提出问题,重点考查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鉴赏能力。鉴赏评价这一高阶能力的考查近三年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选择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鉴赏,简答题侧重考查鉴赏评价“这样处理”“这样写”等的好处或效果,这在2018年全国Ⅰ卷和全国Ⅱ卷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相似,古诗阅读越来越关注赏析能力的考查,2017年明确提出了“赏析”的要求,2018年沿袭。
2. 语用方面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用部分加大了试题的难度(这从考后统计的数据得到了验证),这主要体现在两个变化,一是将对虚词衔接连贯选用的考查改为对谦敬辞使用是否得体的辨析;二是逻辑性表述题(分析语段表述存在的逻辑错误,说明为什么存在逻辑错误)替换图文转写题。逻辑性表述题和图文转写题都涉及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都要求表述要符合逻辑;图文转写题侧重对图表内容逻辑顺序的判断和梳理,逻辑性表述题侧重对表述内容逻辑问题的发现、分析和解决,要求具有更高的思维品质,比如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因而逻辑性表述题的难度通常大于图文转写题。语言得体涉及修辞,以王希杰为代表的语言学家把得体作为修辞的最高原则,得体比简明、连贯来得复杂,是语言表达的最高要求,因而得体辨析题的难度通常大于虚词衔接连贯题。
上述两个变化考查的能力层级没有变化,都是E级,但其内部阶层都有所提升,从这个角度来看,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语用部分加大了高阶能力的考查力度。2018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又加大了语言得体考查的难度,由对谦敬词得体的辨析改为对应用文不合语体用词的修改(全国Ⅰ卷、全国Ⅱ卷考查启事,全国Ⅲ卷考查书信),既突出了实用性,又提高了难度。此外,2018年将成语运用、病句修改、推断补写题置于比往年复杂的类似真实语境内进行考查,突出了综合性和应用性,对考生的语境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大了综合运用这一高阶能力的考查力度。
3. 写作方面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写作部分加大了比较、关联、综合等高阶能力的考查,加大了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2016年,强调对比较这一高阶能力的考查,全国Ⅰ卷要求对漫画进行纵横两个维度的比较,然后确定好符合漫画寓意的立意;全国Ⅱ卷明确要求比较提升语文素养的三条途径,然后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2017年,强调对关联这一高阶能力的考查,全国Ⅰ卷要求从12个关键词中选择两三个并形成有机的关联,然后写一篇文章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全国Ⅱ卷要求从6个名句中选择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然后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2018年,加大了对综合素养的考查,全国Ⅰ卷考查内在关联能力,要求考生将自己的成长与社会、国家、民族的进步关联起来,与下一代青年(2035年18岁)的成长关联起来,同时要求考生发挥联想与想象,与下一代青年(2035年18岁)进行交流与沟通,既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也考查了感性思维能力;全国Ⅲ卷也考查内在关联能力,要求考生将1981年深圳特区的口号、2005年浙江的时评标题、2017年雄安新区的标语的内在关联找出来,据此立意。
(二)关注关联阅读的考查
从命题形式来看,高考语文全国卷阅读测试关注关联阅读的考查。全国卷阅读测试关联的形式具体有两种:一是课外阅读材料与课内阅读材料关联;二是课外阅读材料与课外阅读材料关联。
高考语文全国卷不少文体的阅读测试尝试过关联阅读的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2004年全国Ⅳ卷就考查过石评梅《痛哭和珍》与鲁迅《记念刘和珍君》的关联阅读,比较两段话的含意;2015年全国Ⅱ卷考查过刘震云《塾师老汪》与鲁迅《孔乙己》的关联阅读,比较两个人物的相似与不同。
文言文阅读早在1985年就考查过《明史·周顺昌传》与《五人墓碑记》的关联阅读,考查课外与课内语段写法的比较;1986年考查过《世说新语》与《资治通鉴》选段的关联阅读,考查课外与课外语段内容与表述的比较;1988年考查过《史记·季布传》与[清]王夫之《读通鉴论》选段的关联阅读,比较作者看法的不同;2003年考查过《旧唐书·裴矩传》与《资治通鉴·唐纪八》的关联阅读,考查借助前一个文本的内容来分析后一个文本的话语。
古诗阅读早在1997年就考查过刘禹锡《望洞庭》与雍陶《题君山》的关联阅读,进行写法与内容的比较;2014~2016年连续三年考查过关联阅读,分别考查了写法、情感基调、感情的比较。
从上述的梳理,可以看出关联阅读其实质关注的是高阶能力的考查,关联阅读侧重要考查的是比较、综合等高阶能力。
近三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对关联阅读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实用类文本阅读和古诗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2016年沿袭前三年的做法,以主文本+相关链接的形式考查关联阅读,侧重考查对复杂信息的整合;从2017年起,以复合文本的形式加大了对关联阅读的考查力度。古诗阅读,2016年考查不同作家课内与课外作品的关联阅读(全国Ⅲ卷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与[宋]曹翰《内宴奉诏作》),考查文学体裁有所不同的两个作品情感基调的比较,丰富了古诗关联阅读的形式和内容,同时加大了难度(2015年全国Ⅰ卷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考查同一作家课内与课外作品写法的比较;2014年全国Ⅱ卷以[唐]韦庄《含山店梦觉作》与[宋]郭震《宿渔家》,考查不同作家课外与课外作品感情的比较)。随着高中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推进,今后关联阅读考查的面和内容有可能扩大,比如,加大不同文体关联阅读的成分,比较的内容范围随文本的丰富而扩大,难度也可能由此加大。
(三)加大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力度
高考语文全国卷2014年开始,从思维学的角度强调对信息的获取与加工、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事实的判断与推理、结果的阐释与交流的考查。从思维层次方面来看,高考语文全国卷近三年加大了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力度。“思维层次是指人的大脑思考问题的层次,对于同一个问题站在不同的思维层次上去观察和分析,所涉及的领域范畴是不同的。”[1]关于思维层次的划分,不同学科专家所持的看法不尽相同,但都应该认同在思维过程中,考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决定了思维的层次。对于高考语文全国卷来说,思维层次大致可依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来划分,表现为准确性、合理性、严密性、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高考语文全国卷近三年加大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力度,体现了对高层次思维能力的考查。
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高考语文全国卷的追求与美国SAT考试是一样的,同样关注质疑、辨析、求证等必备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在思维准确合理的基础上具有深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批判性思维包括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态度两个方面,根据国际著名的批判性思维专家戴维·希契柯克教授的归纳,技能主要包括澄清意义、分析论证、评估证据和论断、推导有根据的结论;态度主要包括开放、公正、求实、乐于修正。
高考语文全国卷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首先体现在写作上,既考查技能也考查态度,从写作结果可以看出技能水平,也可以看出所体现的态度。2016年全国Ⅰ卷提供多重反差对比,考生如果对固有单一的评价标准、机械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质疑与求证,极有可能写出立意深刻、具有批判精神的好文章。2017年全国Ⅰ卷在提供较大写作选择空间的同时,隐含对批判性思维态度和技能的考查,考生写作如能直面发展中的问题,正视前进中的矛盾,以忧患意识看出潜伏的危机,文章的深刻性、批判性无疑将得到体现。2018年全国Ⅱ卷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考生可以跳出思维惯性,以逆向思维进行理性分析,增强文章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其次,体现在阅读上。2014年全国Ⅱ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第4小题,要求考生针对小说文本正文+后记的形式谈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将批判性思维的考查结合于阅读能力的考查。2014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对澄清意义、分析论证进行了考查。阅读测试受到文本和时空的限制,在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时侧重的是技能方面。
关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考查,教育部考试中心赵静宇2015年撰文明确提出:“高考语文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不是通过一道大题实现的,而是将它细化为具体的能力考查点,渗透到材料阅读、思维过程、文字表达之中,将它与理解能力、分析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结合起来考查。……可以考查检验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可以考查辨识有缺陷的推理,可以考查是否能有效构建论辩。这些都应该在今后的高考试题中逐步得到体现。”[2]近三年的全国卷对此已有所体现,今后应该还会不断加强。2017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第1题考查了技能中的澄清意义,第2题考查了技能中的分析论证,第3题考查了技能中的评估推理,对批判性思维技能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考查。2018年全国Ⅲ卷古诗阅读的简答题考查了批判性思维技能中的分析论证、推导有根据的结论,考查了是否能有效构建论辩。
对批判性思维态度的考查难以单独进行,往往需要与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考查结合起来。教育部考试中心赵静宇在分析2017年全国Ⅰ卷的论文中指出,论述类文本阅读第3题“选项D项更进一步,体现了对批判性思维倾向(态度)的考查,让考生根据文本的标题和文章内容,推出气候容量公平享有是个复杂的问题,而气候正义只是诸多看待此问题视角中的一种,从而引导考生在思想上对分歧的观点、价值观念保持开放”。[3]据此来看,2017年全国Ⅰ卷论述类文本阅读和2018年全国Ⅲ卷古诗阅读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实现了在考查技能的同时,考查了态度,加大了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力度,提高了批判性思维考查的综合水平。
(四)关注阅读与表达的综合考查
从内容改革来看,高考语文全国卷对阅读与表达进行综合考查目前已得到命题人的关注。教育部考试中心张开先生2017年撰文提出:“从高考命题的角度看,语言运用的考查范围也许还有进一步延伸的空间。除了题型创新、范围扩大之外,文本阅读题目能否加入语言运用的考查因素,也是值得关注的。……以后的考试中是否可以考虑将简答题的语言表达运用也作为评分的一个依据呢?这样高考试卷中阅读欣赏与语言表达两大块才能真正地融为一体。”[4]张开先生的设想意味着今后全国卷阅读测试对简答题答案的要求很可能逐渐提高,这主要体现在不仅对答案提出了“对不对”的具体要求,还提出了“好不好”的具体要求。所谓的“好不好”,主要指答案是否有逻辑性、准确性、流畅性。逻辑性首先要求答案必须与题干要求相匹配,不能答非所问;其次要求答案要点表述合乎逻辑,不能前言不搭后语;再次要求答案要点与要点之间必须层次分明,不能杂糅、重复。准确性就是要求答案表述简明准确,无语病无歧义。流畅性就是要求答案表述连贯通顺,无跳脱无混乱。当然,最主要、最基本的应该是逻辑性,因为没有了逻辑性,答案本身就有问题,准确性和流畅性也就难有保证。
三、教学的启示
从上述梳理与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语文全国卷的改革以能力要求为核心,命题形式、思维层次、内容改革的变化都是为能力要求服务的。四个方面改革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更好地测量出考生的高阶能力,对教学提出更高且更符合时代需求的要求,教学理应顺势而为,努力解决存在的不足和问题,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教学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要求,真正落实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学方针
在加强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的同时,注重核心价值的引领,重视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教育,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引导学生关注政治和社会发展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等关系。
(二)各板块各文体有所侧重,真正落实高阶能力的培养
1.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
需把握好复合文本的特点,教学不能停留于信息的辨析和筛选,必须提升到加工、整合的层次,既要分析材料与材料的不同,更要关注综合材料与材料的共同点;其次,需扩大阅读视野,教学不能局限于某一文体,在落实单一文体阅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来源不同、文体不同的群文阅读的指导与理论与实践训练;此外,需加强读图能力和图文互转能力的训练(2018年虽然全国Ⅰ卷未采用图表材料,但全国Ⅱ卷和全国Ⅲ卷都采用了),指导学生把握图表的内容、结构等,将图表信息加工成文字信息,以及将文字信息加工成图表。
2. 论述类文本阅读教学
需加强分析、综合、推断能力的训练,而非简单的信息筛选与比对。任何论述类文本从内容上来看都回避不了事实和事理,事实是构成理论的基础,也是构成论述类文本的基础,而事理即事物与事物的关系、事实与事实的关系。要提高该类文本阅读的推断能力,教学必须先对文本显性事实和事理做出准确的判断,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隐含事实和事理的推断;而判断和推断均需基于文本的语言分析,通过语言分析判断事实与事实之间的逻辑关系,推断隐含的事实和事理,而非文本之外的逻辑学知识。
3. 文学类文本和古诗阅读教学
不能止步于理解和分析层面,而应力争进入到鉴赏评价层面,这一要求其实《考试大纲》早已标明,只是我们的教学远未得到重视与落实。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鉴赏评价必须注意小说和散文的不同,比如小说侧重于叙事艺术的鉴赏评价,散文侧重于结构艺术和语言艺术的鉴赏评价;而古诗侧重于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艺术效果或作用的具体赏析。
4. 语用和写作教学
不能停留于浅层次的训练与反复,要注重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的同步训练,加强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语言表达训练要强化上下文语义关联意识和修改升格意识,在反复修改体验中提升语用和写作能力。思维能力训练要关注概念、判断、推理、结论的正确、合理、严密,在反复比较中提升语用和写作的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思维由正确、合理、严密走向深刻、全面,进而提高语用和写作的比较、关联、综合等高阶能力。
(三)加强关联意识培养,提高关联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必须加强语篇关联意识;其次,要加大辨析、归纳能力的培养,文学类侧重作品意蕴、形象及意图的比较分析与综合,实用类侧重不同信息及事实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文言文侧重看法及写法的比较分析与综合,古诗侧重写法及情感的比较分析与综合。
(四)以语言分析为抓手,提升思维品质,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不管是阅读还是写作教学,都必须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运用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加强批判性思维态度的引导和技能的训练,发展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使学生的思维不停留在简单思维,而能比较深刻、全面地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批判性思维是聚合式思维,教学要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事实或问题进行质疑、反思,然后辨析、比较、论证、评价、推断,最后实现问题的解决;而不能采用发散性思维的训练方式,否则会南辕北辙。语言和思维互为表里、相辅相成,人的思维是语言思维,思维借助语言呈现出来,对思维过程(如论证过程、文章思路等)及结果(如推论、主旨等)的分析,只有通过语言分析来实现。教学必须以语言分析为抓手,语言分析包括单句的结构分析、复句的关系分析、句群的关系分析,显性信息的分析、隐性信息的分析,文本信息和试题信息的单一分析、文本信息和试题信息的比较分析,等等;只有落实做好语言分析,思维才能逐渐走向清晰、准确、严密、深刻、全面。
(五)树立大语用观,提高答题综合能力
语文教学要有统整意识,不宜单打一,阅读与表达教学不宜截然分开,而应树立大语用观,追求阅读与表达的融通、融合;其次,加强读题和答题的思维训练,理清题干的任务与要求以及答题的要求与步骤,提高答题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再次,加强语言表达纠错能力训练,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参考文献:
[1]吴寿仁. 创新思维力[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262.
[2]赵静宇. 高考语文与批判性思维考查[J]. 当代教育科学,2015(6):57.
[3]赵静宇. 阅读能力内涵演变及高考语文的应对策略——高考40年语文阅读能力考查轨迹梳理及问题分析[J]. 课程·教材·教法,2017(12):48-49.
[4]张开. 回归语言本体,重视语言运用——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评价[J]. 语文建设,2017(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