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智达图书经营有限公司

放眼神州 智达高远

智达>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热点丨权威发布北京市2019年高考理综各科解析

日期:2019-06-08 点击量:

8日上午,北京市2019年高考理综考试结束,北京基教研专家和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对理综各学科试卷进行解析,为广大中学教师和学生提供参考。

01

化学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解析2019年理综化学

2019年北京市高考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化学学科试题,以《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考试说明》为命题依据,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评价理念为命题宗旨,坚持体现“四个突出四个考出来”的命题指导思想。试题发扬北京化学试题紧贴教材、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紧跟学科前沿的一贯风格,发扬北京化学试题突出能力立意、突出思维逻辑、突出学科特点、突出核心素养的鲜明特色,试题加强了基础知识综合、加强了实验探究、加强了命题创新。传承中有发展,平稳中蕴新意。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一、试题素材背景丰富,蕴含育人情怀

2019年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素材选取角度广,既能体现学科特色,关注学科发展,又能贴近课堂教学,关注学生实际。通过多样化的背景素材,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考生在解答试题中感受到满满的正能量,发挥试题的育人情怀,突出立德树人。如第6题的素材选取了以近年来我国科技成果为背景,在分析所用材料中,让考生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变化。第8题以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为背景,选取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在元素周期表发展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润物无声地对我们身边的科学家作出了宣传,给考生以民族自信爱国情怀的熏陶。

二、素材内容凸显学科价值,选取角度有新拓展

化学学科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无论是人类的起源还是社会的发展进步,均与化学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鉴于化学学科在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北京高考化学试题素材坚持源自真实情境,突出学科应用价值,凸显化学学科社会价值。如27题,素材选取的高纯氢的制备方法,是全球关注的新能源问题,素材选取传统工艺和最新研究两条线索,考生答题的过程也是感受学科知识应用价值的过程,答题的过程也是拓展考生科学视野的过程。高纯氢的制备可以是化石能源的催化重整,也可以是太阳能光伏电池电解水,特别是后一种方法中,利用电极的循环再生可以实现氢气的不断获得,体现出所学知识的价值,体现出试题的教育功能。

试题素材选取角度有新拓展,打破了素材选取的思维定式。如26题,选取的素材是处理后废水中苯酚含量的实验室测定方法,深度考查考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试题通过简单文字展现了苯酚含量测定的全部过程,考查考生接受、吸收、整合信息的能力,要求考生能根据文本将测定方法梳理出来,并深刻理解所用原理。

三、试题表达方式有创新,过程展现重逻辑

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坚持稳中有变、稳中出新的一贯追求,坚持“小步走”渐变式的创新变革。既满足考生的心理预期,利于考生水平的发挥,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与广泛接受,同时又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利于考生能力的展现。利于扭转“重接受轻思考”的学习方式,利于引领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方向和改革成果的落地生根。如第9题对聚合物的考查,试题改变以往给出聚合物一般表达式的方式,将所选取的交联聚合物的结构片段以简单形象的示意图形式给出,巧妙地搭建了学生认知与陌生素材之间的桥梁,有效考查考生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类比的推理能力。27题,以自我寻找化学方程式的角度考查盖斯定律,改变了用所给方程式导出热化学方程式这种考查盖斯定律的模式,对考生理解原理应用原理提高了要求,要求考生对所学原理必须有透彻的理解。26题,虽然属于无机板块试题,但该题物质测定涉及有机反应,体现有机板块和无机板块的有机融合。

北京高考化学试题一向重视思维方法和思维逻辑,无论是题面的设置,还是设问的方式,都注重内在的逻辑性,以符合事物发展脉络的方式“讲故事”,引导考生做出合理的逻辑分析,考查考生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如第12题,将醋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水的pH随温度升高变化的情况以图示的方式展现出来,意在引导考生将水的电离变化和pH变化的逻辑关系迁移到两种盐溶液pH变化与酸碱性变化关系分析中,得出不能简单以溶液pH的变化衡量溶液酸碱性变化的认识。如26题,以对定量关系分析的方式,考查考生对所学物质的性质及所给反应定量关系的理解。

四、学科特色鲜明,凸显实验探究

化学是实验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发展中作用突出,在对人的培养中作用突出。鉴于此,北京高考化学试题一贯重视化学实验素材的选取。通过不同板块中多角度、多层面的实验探究,对基础知识、反应规律和反应原理进行融合考查。如第10题,以物质除杂方法选择和除杂过程反应分析为切入点,将考生所学基础、主干元素化合物知识融合,点多面广,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学习方法的改进,不断提高自主总结归纳整理所学知识的意识和水平。第11题,展现草酸性质探究实验,方案设计体现出结构影响性质的学科思想,给考生的思维方法有很大启示。第28题,将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的陌生反应进行完整探究,展现出理论知识在实验探究中的指导作用。题目呈现形式采用了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进行展开——实验研究目的、物质制备及反应、产物分析、提纯及检验、影响因素分析与实验验证、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归因得出结论。

总之,2019年高考理综(北京卷)化学试题坚持突出立德树人导向,凸显化学实验学科特色,注重思维逻辑能力考查,试题素材选取范围广,内容富有时代气息,试题内容综合性强,突出科学探究及科学研究思维方法。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有创新。试题整体难度适中,有利于考生思维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展示,体现出对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方向的引领作用。

基教研专家评析2019年北京高考理综化学

作为北京市文理分科高考的最后一年,2019年高考化学试题保持近几年的一贯风格,依据《2019年北京市高考理综(化学学科)考试说明》,力求体现《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相关要求;在试卷结构、考查内容和难度等方面基本稳定,为明年的学业水平考试作好过渡;强调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彰显化学学科特色和价值,注重科学探究过程及方法,重视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体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社会责任;坚持立德树人、素养导向和服务教学的宗旨。

一、试题分析

(一)选择题重在考查在实际情境中化学概念和原理的应用

北京市高考化学试题共有7道选择题,考查内容和难度与往年相似,重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应用。选择题的素材丰富,多涉及化学在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中的最新应用成果,引导学生在应用化学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析问题时,突出实验研究的作用,感受到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第6题,取材于我国重大科研成果,体现科研创新可促进科技进步,材料的进步给人类带来福祉的理念;考查科研成果与无机非金属材料的关系,物质组成和元素的关系,以及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等的理解和认识,体现化学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以化学的视角关注身边的事物,感受祖国科技的发展。

第7题,以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微观图示为素材,将微观图示与化学用语表述联系起来,建立微观与符号间的联系。考查强电解质NaCl和弱电解质CH3COOH的电离、电解CuCl2溶液、从化学键的角度研究H2和Cl2反应能量变化等综合分析化学过程,建立宏观微观符号间的联系,体现“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第8题,2019年是元素周期表发表150周年,本题考查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应用。以我国科学院院士张青莲教授在元素周期表发展中所做出的重要贡献为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体现“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

第9题,以交联聚合物为素材,考查有机高分子形成过程和拆分过程及性质的分析。试题表达方式与往年不同,以简单形象的示意图形式给出交联聚合物的结构片段,帮助学生理解其结构关系。考查有机物结构与性质关系的本质理解,考查考生接受、吸收和整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类比的推理能力。

第10题,以几种基本核心物质的除杂反应为素材,重点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考查学生主干元素化合物知识、理解应用化学反应规律的能力。体现“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的核心素养。

第11题,以探究草酸性质实验为素材,考查多角度认识草酸的性质,并用化学用语表达,体现了化学符号在化学学科中的独特价值。考查学生理解运用所学知识,深入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

第12题,以醋酸钠溶液、硫酸铜溶液和水的pH随温度升高变化的情况为研究对象,用图示的方式展现,考查水的电离变化和pH变化的逻辑关系,以及两种盐溶液pH变化与酸碱性变化关系。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的能力。体现“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

(二)有机推断试题综合考查有机化学的知识和思想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推断题是高考化学中的传统和经典,是应用有机化合物结构、性质和反应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题。有机合成和推断题体现了化学在创造新物质方面的独特贡献和价值。

第25题,以抗癌药托瑞米芬的合成路线为载体,分别从两部分呈现了该药物前体及进一步合成该药物的合成路线,综合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核心能力及学科思想方法,体现出有机化学的实际应用价值。试题将物质组成、结构等信息融合在设问中,引导考生从有机物的组成、官能团和碳骨架变化的角度深入分析和理解有机反应以及化学试剂的作用,以正向与逆向思维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逻辑推理和合成分析。

(三)工业实际情境试题考查化学学科思想和推理分析能力

工业实际为情境的试题是近年来北京市高考关注度很高的情境素材,展现了化学工业生产的主要过程,是综合考查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综合试题。这类题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推理能力,体现了化学学科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思想。

第27题,以高纯氢制备方法的真实情景为素材,以传统工艺和最新研究两条线索为背景,并在两条线索中集中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化学原理等,使考生在答题的过程中感受学科知识应用价值。传统工艺中高纯氢的制备是化石能源的催化重整,将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定量分析等进行综合考查;利用最新研究的太阳能光伏电池电解水制备高纯氢,拓展考生科学视野。此方法中,利用电极的循环再生可以实现氢气的不断获得,综合考查了电化学原理。

该试题综合考查图形、图表等信息的接受、吸收和整合分析的能力,渗透“物质结构决定物质性质、定性与定量”等化学学科思想方法。体现出所学知识的价值,体现出试题的教育功能。试题考查中又有创新,在盖斯定律的考查中,改变了以往计算焓变的考查方式,而是让考生自我寻找化学方程式的角度考查盖斯定律,对考生的理解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四)化学实验题考查基于化学原理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以化学实验为主要形式的科学探究是发展化学学科的基本途径。在2018年的基础上,2019年北京高考进一步加大了化学实验的考查力度,不仅集中体现在28题的实验探究上,还通过26题等试题综合考查考生以实验为核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凸显化学学科特色。

第26题,以废水中苯酚含量的定量测定为背景,紧密联系生产情境,考查真实和有用的化学,以氧化还原滴定的原理为考查点,突出对学生现场学习能力的考查。

试题将卤素及其化合物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以及定量关系融合在一个考生相对陌生的情境中,考查考生的现场学习能力,符合高考面向所有考生公平的原则。试题多数设问为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具体实验情境中的应用,有利于考生作答。

试题突破近几年26题的考查内容和形式,通过呈现一个完整的实验过程,考查考生思维的完整性;打破传统的考查视角,突出对定量思维和元素守恒观的考查,积极营造促进思维发展的实验意境,起点高、落点适中,突出对实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创新能力以及定量测定的相关考查。

第28题,以二氧化硫的实验室制备和二氧化硫与硝酸银溶液间反应产物探究为线索,在物质制备的基础上进行性质探究,延续了2018年实验探究题的考查方式。

试题多层次考查了考生应具备的实验知识:既有二氧化硫制备等陈述性知识,又有以物质制备、除杂、检验等为核心的程序性知识,更有在新情境中对实验目的的分析和认识、对方法的选择和对实验过程的调控等策略性知识。

试题关注考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运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解决实验问题,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做出解释,突出考查了“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尤其通过(2)(3)小题,可充分展现出学生的分析推理过程,并通过对比实验引导考生对反应原理进行分析和判断,考查思维的有序性。

试题融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实验中以探究二氧化硫与硝酸银反应的产物探究为线索展开,以实验的方式展现考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应具备的证据推理意识,考查考生在面对具体情境及与化学相关事实时,能够通过观察与辨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开展探究并得出结论;能够根据物质的性质预测其可能的变化,应用对立统一、联系发展和动态平衡的思想观点考查、分析化学反应,运用依据多种方法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揭示其本质属性;能够结合具体情境,调用已有知识与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以此充分展现核心素养的“过程属性”。

(二)特色分析

1.试题素材密切联系实际,体现爱国情怀,凸显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

化学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试题选取大量联系实际的素材,渗透了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的考查。例如,第6题展示了我国科研成果中的新材料;第8题以元素周期表150周年为情境,重点介绍我国科学家张青莲教授的相关成就;第25题有机化合物合成与推断是抗癌药托瑞米芬,说明化学在医药和健康领域的独特贡献;第27题以氢能源为背景,强调化学在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2.试题难度适中,基于教学和教材,重视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和应用

试题考查内容强调化学基础知识,涉及化学各领域和各学习年级,充分体现了对平时教学和教材的重视,重点考查化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在综合、复杂问题中的应用。例如,第7题的图示源于教材,从微观角度分析,用化学符号表达;第8题张青莲教授的介绍源于初中化学教材。此外,有机化合物推断题、化学反应原理综合题等适当改变呈现方式和设问角度,便于学生理解和作答。

3.试题内容增加化学实验情境,关注科学探究过程,强调科学思维和方法

试题中适当增加了化学实验方面的内容,突出了科学实验在化学中的重要作用。例,第10、11和12题都是实验背景,涉及除杂、探究物质性质和实验数据曲线图等。第26和 28题都是综合实验,展现化学实验的完整过程。这些实验背景试题,综合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分析方法的应用。

总之,2019年的北京高考化学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同时加强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考查;在保持基本稳定的同时选用鲜活的情境素材、变化命题形式和角度;在贴近教学和学生实际的同时突出化学的育人价值。2019年的试题为实现高考改革的平稳过渡,为指导高中化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参考。

左京平 高级教师 东城区教师研修中心

张 旌 高级教师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郭玉林 高级教师 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

李向红 高级教师 顺义区教育研究和教师研修中心

黄冬芳 高级教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02

物理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解析2019年理综物理

2019恰逢建国70周年大庆,是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发挥高考的价值引领作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今年物理学科命题首要关注的内容。

2019年北京高考理综卷物理学科命题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处理好稳定和发展、继承与创新的关系,确保物理学科高考平稳顺利。具体总结如下:

1、回归教材,引导中学学生阅读思考教材、教师研究教材,充分发挥教材在学科教学的基础性作用

通览2019年北京高考物理试题可以看出,绝大部分试题都能从教材中找到原型或相关内容。统计表明:客观题有半数源于教材(13、14、15、17题),主观题的21、22和第23(1)问也均源于教材。这些试题或源于教材中的正文,或源于教材中的习题,且所有素材在两个版本教材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涉及,在考虑教材版本特色的同时兼顾考试公平。

2、进一步深化能力立意,探索对“美育”和“劳育”的考查

物理学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严密的逻辑结构以及物理学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思想方法蕴含了丰富了科学美感。北京高考物理试题通过对学科思想及研究方法的考查,引导考生领悟体会物理学科中的普适性、统一性、对称性以及物理规律的简洁中所蕴含的科学“美”。如2019年物理卷第21题,以伽利略的推断和牛顿的思想实验为背景,引导考生体会严谨的逻辑推理所蕴含的科学美感。

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探索对“劳育”和“美育”的考查。以物理实验和生活情境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和劳动体验。如第21题通过学生实验考查考生的实践能力,第23题以“电容充电”为背景,体现对考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查。

3、重视实验,在深化实验能力考查的同时,拓宽实验考查的范围

(1)实验考查范围及形式的进一步拓展和丰富

经过多年的命题实践,物理试题实验能力考查的范围包含了学生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学生活动、拓展思考等几乎所有与实验相关的内容。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丰富实验考查的范围,2019物理试题加入了思想实验的考查。第21(5)问以牛顿在思考“万有引力”时曾设想的一个思想实验为背景设计试题,引导学会体会牛顿思想的深邃和视野的宽阔。

(2)实验与模型建构及逻辑推理相结合

第21(5)问以教材中原文呈现牛顿的思想实验,深入考查考生基于实验猜想,结合模型建构和逻辑推理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随着物体抛出速度的增大,其运动模型在发生变化,从最初的平抛运动,变化到非匀变速曲线(类似洲际导弹),再到匀速圆周运动(地球卫星)。随着运动范围的增大,场的模型也在变化,从近地的匀强重力场变为大范围的引力场,相应的力由恒力(重力)变成了随距离变化的变力(万有引力),这一思维过程完美的呈现了将实验与模型建构及逻辑推理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极大的发展了人类的科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

4、回归本质,强调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的考查,突出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

第24题以雨滴下落为背景素材,充分考查了考生的模型建构能力、科学推理论证能力以及宏微观结合的思想方法。试题先后涉及两种模型,分别是第(2)问将雨滴简化为球体模型求其下落的终极速度,第(3)问将雨滴简化为圆盘模型,证明其下落过程中的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试题将宏观的空气阻力与微观视角的空气分子与圆盘碰撞相结合,很好的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方法。第23题以电容充电为背景,要求考生通过图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进行合理外推获得正确结论,试题很好的考查了考生科学推理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能力。

5、丰富素材选取范围,联系生活实际,关注时代发展,紧跟科技前沿

关注时代发展,呈现我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提升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如第18题以5月17日我国成功发射第四十五颗北斗导航卫星为背景,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等知识。

物理学以测量为基础,单位制是规定的测量基准。第20题即以2018年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修订的新国际单位制(SI)为背景材料,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基本常数等概念的认识的同时,也通过给出信息对考生进行一次新SI的科普,希望考生通过读题就能了解新SI通过基本物理常量定义基本单位这一重大变化及意义。

第24题以“雨滴下落”这一生活场景为背景设计问题,考查考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试题通过对雨滴下落的终极速度,推导雨滴下落终极速度与雨滴大小的关系进行设问,引导学生理解“雨滴落到地面的速度通常仅为几米每秒(若不考虑空气阻力,雨滴下落的速度将达到几百米每秒)”和“雨滴越大,下落速度越快”等生活体验。

6、学业质量水平的测试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考查

结合物理学科特点和核心素养的要求,完善考核目标的内涵,探索不同水平层级核心素养的考查方式。第24(3)问要求考生从相对运动的角度思考雨滴下落过程中受到的空气阻力。试题达到“科学思维”核心素养中“模型建构”的“水平五”要求:能将较复杂的实际问题中的对象和过程转换成物理模型。第21(5)问要求考生根据不同的抛出速度,建立不同运动范围下的力场模型,并相应建立抛出物体不同的运动模型。试题达到“科学思维”核心素养中“模型建构”的“水平三”要求:能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根据需要选用恰当的模型解决简单的物理问题。通览全卷,2019物理试题基本覆盖各核心素养不同要素不同水平层级的考查,为新课标的实施以及等级性考试的命题积累了丰富经验。

基教研专家权威评析2019年高考北京理综物理

2019年高考物理北京卷立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继续坚持“走大道、求大气”的命题理念,追求宽广融通的命题思路。试卷符合高中课程与考试评价改革的要求,贴近高中物理教学实际,有助于实现高考与等级性考试的无缝衔接;试卷坚持以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考查主线,既重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考查,又突出对物理学科关键能力的考查;试卷在整体难度及其结构、题型、任务情境、设问方式等方面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努力进行创新探索;试题科学、合理、有效,没有“偏、难、怪”题目,有助于一线教育教学克服“刷题”的应试教育顽疾;试卷具有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高校科学选拔人才,实现为国选材的重要任务。从整体上看,2019年高考物理北京卷立意高远,突出高考育人功能,有利于引导基础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物理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

关注科技进步,注意结合我国重大科技成果,展示我国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增强考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情怀。例如,第18题以我国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为背景,考查了万有引力定律及其应用、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等知识,激发了考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

关注科学前沿,注意选用人类文明的成果,增长考生见识,丰富考生学识,引导考生关注科学和技术发展对人类文明的深远影响。例如,第20题以2019年5月20日正式实施的新国际单位制为背景,考查了单位制,以及考生的创新思维,引导考生体会科学家持续探索科学标准和不断攀登科学高峰的勇气。再如,第21题以研究平抛运动为背景,层层递进,从书本知识到实验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从分组实验到演示实验、思想实验,从课文到阅读材料再到课后习题,引导考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关注社会生活,注意德智体美劳的结合,以物理实验和生活情境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学科思想和研究方法,引导考生感悟物理学科中的普适性、统一性、对称性以及物理规律中所蕴含的科学美。例如,第21题以伽利略的推断和牛顿的思想实验为背景,引导考生体会逻辑推理所蕴含的科学美感,以平抛实验为背景考查考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丰富智力劳动体验。再如,第23题以“电容充电”为背景,体现对考生创造性劳动和创新性思维的考查。

二、 围绕主干知识,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

试题围绕高中物理中力学、电学等主干知识设计问题情境,以运动和相互作用、能量等观念的理解和发展建构为载体,突出考查了在实际情境中建构模型,并通过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批判质疑等科学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试题中对物理模型的考查,既有考生比较熟悉的经典模型,又进一步创新和深化,尤其重点考查了考生面对陌生情境的建模能力。例如,第17题考生对点电荷电场的平面分布模型比较熟悉,试题在考生认知的基础上,考查了点电荷电场的空间分布模型,体现了对考生模型建构的更高要求;第18题不仅考查同步卫星的模型,而且还涉及了各种卫星模型间的联系和差异。在第21题的实验探究中,在常见的实验方案的基础上,拓展到喷水柱、频闪照片、抛铅笔等实际问题的模型化过程;而牛顿的思想实验,则引导考生经历了模型的转化过程——从平抛运动到圆周运动。第24题中,先后对雨滴建构了两个不同的模型——球模型和圆盘模型,体现了模型建构与研究问题的对应性。

基于物理概念、规律和实事证据的推理论证是科学思维的核心。试题在这个方面也进行了重点的考查。例如,第13、15、16、22题,都是在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得出正确结论。而第19题则是考查考生分析实验数据,基于证据,依靠推理得出关于光电效应的规律。这体现了物理研究中科学探究和科学思维有机结合,突出了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应用科学思维方法解决较为综合、复杂的实际问题,是较高的科学思维水平的体现。第23、24题是在更复杂和综合的问题情境中,要求考生进行较为严密的半定量或者定量推理。

三、强化物理实验的基础性地位,多角度考查考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试卷重视实验能力的考查,以实验基本原理和实验基本操作为基础,深入考查考生在实验中的探究能力,并通过不同实验方案比较和相关实验的分析,考查考生对实验额整体认知和创新能力。试卷进一步丰富实验考查的范围,除了常见的学生实验和演示之外,还增加了思想实验的考查,如21(5)小题。

试卷重视对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观察等细节的考查。例如,第14题考查光的衍射和干涉,考生需要熟悉两个实验联系和区别,引导教学重视实验间的分析和比较,准确把握实验现象;第21(1)、(2)a小题通过熟悉的实验情景考查是否理解实验原理及操作过程。

试卷重视在实验过程中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探究能力。例如,第19题考查光电效应实验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考生需要借助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操作过程,并对其它实验条件下的实验结果进行合理推理;21(2)b小题考查平抛运动实验中的数据处理与分析,考生需要熟悉实验原理和实验数据处理的方法;第21(3)小题提供另外三个实验方案,考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分析判断方案的可行性,考查考生的实验设计能力;第21(5)小题牛顿的思想实验,深入考查考生基于真实实验进行合理猜想。

试卷以实验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体现出物理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鲜明特点,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例如,第23题,在研究电容器充放电的实验基础上,深入研究充放电过程的相关问题;第24题,以生活中真实常见的雨滴下落为背景素材,以实验研究的方法进行模型建构与推理论证。

四、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突出考查学生的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物理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应有价值,是考试评价的重要导向。

试题重点考查通过阅读和观察,提炼信息,进行学习和理解,将图文条件转化为物理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信息加工,从而解决问题。例如,第20题,以新SI正式实施的全新素材为背景命制试题,学生需要提取试题中所给的信息,结合所学的关于基本单位、导出单位、基本物理常量等物理知识,进行信息加工,才能解决问题。同时,题中给出的信息对学生来说就是一次新SI的科普,学生通过读题就能了解新SI通过基本物理常量定义基本单位这一重大变化及其意义。

试题考查学生建构新知识并在真实、复杂的情景中进行迁移创新的能力。例如,第23题以电容器充电为背景,要求学生通过图像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并进行合理外推获得正确结论,试题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科学推理的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基于证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第24题以生活中真实常见的雨滴下落为背景素材,充分考查了学生的模型建构能力、科学推理论证能力,充分考查了学生宏观与微观结合的思想方法。试题先后涉及两种模型,分别是第(2)问将雨滴简化为球体模型求其下落的终极速度,第(3)问将雨滴简化为圆盘模型,证明其下落过程中的阻力与速度平方成正比。试题将宏观的空气阻力与微观视角的空气分子与圆盘碰撞相结合,很好地体现了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思想方法。

五、丰富试题的呈现方式,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的核心素养。

试卷在主干知识、能力考查的分布,难度及其结构等方面设计合理。试题涉及高中物理中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能量、电与磁等主干知识,全面考查考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科学探究等能力。试卷继续调整难度结构,为高考向等级性考试平稳过渡进行了有益探索。

试题的选材更加宽广。试题的任务情境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更加接近科学研究的真实情境。试题素材关注时代发展,呈现我国新时代科技发展的新成就,例如,第18题以我国在5月17日成功发射第45颗北斗导航卫星为背景;第19题以在光电效应实验中改变入射光和入射光的相对光强记录下的实验结果为素材;第20题以2018年第26届国际计量大会修订的新国际单位制(SI)为素材;第23题以电容器的充电过程的能量储存和电容器电量随时间变化为素材;第24题则以生活中常见的“雨滴下落”为素材。

试题信息的呈现方式更加多样化,利用了语言文字、图像、图形、图表等多种手段。例如,第19、23题采用图表的方式呈现信息;第13、21、23、24题涉及图像,或者考查考生从图像中获取信息,或者考查考生应用图像描述物理现象;第14、20题则采用图形呈现信息,第14题利用图形呈现了单色光的干涉和衍射条纹,第20题利用图形呈现了新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和7个基本物理常量。

试题设问的角度多样,设问层次高低不同,从而试题难度具有良好梯度,使不同层次的考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例如,第21题对研究平抛运动的实验共设置了5小问,其中第(2)小问有两个具体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涉及了实验操作、实验方案设计、数据处理等常规实验项目,还进一步拓展到了思想实验,考查考生的科学思维能力;例如,第24题以“雨滴下落”为背景,分别从能量、运动与相互作用等不同角度,从观察速度-时间图像获取信息并进行推理、利用速度-时间图像描绘雨滴自由下落的规律等不同层次,从雨滴的球状模型到圆盘模型等不同角度,全面考察考生的物理观念与科学思维能力。

张玉峰(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高级教师)

丁庆红(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 正高级教师)

任炜东(北京中学正高级教师)

姜 民(北京大学附属中学 特级教师)

曾拥军(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高级教师)

03

生物

北京教育考试院专家权威解析2019年北京高考生物

生物试题命制,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价值引领、人才选拔、教学导向三个维度立体构思,精心选材,稳步创新。在坚持高考北京卷宽广融通,走大道、求大气整体风格的基础上,突出学科特色,以科学实验为载体,结合生活实际、生产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考查考生的思想方法、实践能力与责任担当。在考出北京学生灵活开阔、善于学习、敢于创新等思维特点的同时,引导考生树立积极的态度、意识和观念,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旨在选拔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试题主要特点如下:

一、以科学实验,考查关键能力,树立终身学习意识

高考不是学习的终点,而是崭新的起点。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认知能力的发展、主动学习意识的形成是终身学习的重要基础。今年生物试题借助学科特色情境,着力考查认知能力,关注创新思维,积极倡导主动学习。

生物是高中科学学科中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大量前沿的科学研究建立密切联系的学科。因此,生物试题近年来广泛采用科技文献作为素材进行命制,从中提取与高中教学相互关联的内容,经过化繁为简,将高深复杂的研究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和简洁明了的图表予以呈现。今年试题延续了这一特点,通过真实的科学实验数据与结果,从不同思维层次和思考角度设计问题,在考查考生对知识掌握的基础上,突出对认知能力进行考查,引导考生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充分体现高考的育人价值和教育导向。

注重思维品质,强调考查逻辑推理与独立思考

逻辑推理能力与批判性思维是认知能力的核心要素。生物学研究的对象是生命,生命是自然界中最复杂的现象之一。试题以真实的生物学研究为情境,在提供信息的过程中引导考生进行“抽丝剥茧”式的分析,由浅入深、由简到繁、阶梯设问、层层深入。要求考生结合所学,通过严密的逻辑思考得出合理的推断,或结合实验证据对错误结论提出质疑并阐明理由,以此检验思维品质。

如第30题,以两个杂交实验的过程与结果,逐步引导考生由简单应用到综合运用,由直接进行逻辑推理,到结合多个信息展开复杂阐释。第31题倒数第二问,通过给出有科学漏洞的结论,考查考生运用科学证据,作出严谨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要求考生具备证据意识、独立思考能力和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这些问题,对考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和发散性进行了检验,对认知能力的考查较为全面,体现了新课标对科学思维的要求。

发挥独特优势,考查科学阅读与科学表达

对科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用科学语言作出逻辑严谨的表述,是科学认知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基础要素,既是考生学习积累的反映,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生物试题以学科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为情境,语言科学、逻辑严密,且清晰易懂,能够有效考查考生的科学阅读能力。同时,多个设问均指向对考生组织语言并使用专业名词和术语作出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表述的要求,重点对科学表达能力进行考查。

如第31题,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基因工程前沿研究结果作为试题情境,让考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阅读,快速获取新的知识,再通过系列设问对考生获取信息后的理解与掌握程度进行检验。(3)小题的两个问,既检测了考生经科学阅读、信息加工后的思辨能力,还考查了使用准确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关系进行科学表达的能力。生物大题中的多个开放性问题,也都涉及对科学文本阅读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的考查。

突出创新思维,鼓励考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创新型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障,为建成社会主义强国提供人才支撑。试题依据考试说明中对创新能力的考查要求,进行问题设计,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助力创新人才的选拔。

如第29题(4)③,考查考生在对试题给出的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与综合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科学假设。试题鼓励考生勇敢探索,大胆假设,对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了考查,符合新课标对科学探究素养的要求。

二、以生产实践,考查知行合一,培养积极劳动观念

生物学科既是实验性强的学科,也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中进行检验,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试题引导考生运用已构建的知识体系,解决生产实践中的生物学问题,强化考生积极参与劳动的观念,激发考生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和责任感。

第30题以中国科学家通过辛勤工作,在发现油菜雄性不育株的基础上,研究其遗传机制并在油菜杂交制种中的应用为主线。围绕培育优质高产油菜杂交种过程中存在操作困难的真实问题,通过分析制种过程中需拔除可育植株的遗传学原理的设问让考生体会到实际劳动生产的不易。通过让考生设计新遗传性状与育性性状组合,从而降低油菜制种劳作中的人力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精度的实际问题,考查考生通过创造性劳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生深刻体会脑力劳动是创造性劳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而树立艰苦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观念。

三、以生活实际,考查责任担当,倡导健康生活态度

健康是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和真实事例最贴近考生也最能触动考生。生物试题选用运动健康、疾病防控等考生熟悉的话题与考生进行对话,在考查知识与能力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倡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考生成为健康中国的促进者和实践者。

第29题以流行性感冒防治的研究成果为试题情境,是考生既熟悉又与自身健康密切相关的素材。考生都有流感疫苗接种的生活经验,但未必清楚其内在原因。(3)小题引导考生在对流感病毒变异性认识与理解的基础上,阐明每年接种流感疫苗的原理。试题既贴近考生生活,也使考生用所学生物学知识指导生活实践,主动运用传染病的相关防控知识保护自身健康并向他人宣传。此外,大多数人都有罹患流感的切身经历,(5)小题以当你被确诊为流感患者后应采取的具体措施设问。既考查考生在患病后是否关注自身健康,能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治疗,还期待考生能够考虑到作为社会一员,应具备避免传染他人的社会责任感。

第2题将考生比较陌生的科研结果与考生熟悉的体育运动相联系。通过实验结果,展示体育运动在促进大脑发育和提高学习记忆能力方面所起的作用。以此传达运动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引导考生认同适量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够强健身体,还对学习记忆有促进作用,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体现出生物试题的育人功能。

2019年生物试题以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生活实际为情境,学科特色鲜明,解题思维过程要求考生在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关联、重构整合、发散外延。不仅考查考生的知识与能力,更加注重引导考生形成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一套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试题。这份试卷既是当前在纸笔考试形式下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考查的重要介质,又是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进行教育评价与教学引导的良好载体。一方面有利于将更具学习能力和创新潜力的学生输送到高水平大学继续深造,另一方面对中学教学也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更加契合新时代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基教研专家权威评析2019年北京高考生物

2019年北京理综生物试卷以北京市学生实际为出发点,秉承北京卷宽广融通、走大道、求大气的命题风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从价值引领、人才选拔、教学导向三个方面构架试卷,很好地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试题聚焦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在考查生物学科主干知识的同时,注重思维品质,强调对逻辑推理、独立思考、科学阅读与科学表达的考查,突出创新思维,鼓励考生勇于探索。

一、落实立德树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综合考查学科核心素养。

试题考查生物学方面的最基本的知识,同时反映了生物学研究的新进展及相关的实际应用。引导学生将在微观层面上,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生物学科的核心素养中,例如,“生命观念”是指对观察到的生命现象及相互关系或特性进行解释后的抽象,是人们经过实证后的观点,是能够理解或解释生物学相关事件和现象的意识、观念和思想方法。“社会责任”是指基于生物学的认识,参与个人与社会事务的讨论,作出理性解释和判断,解决生产生活问题的担当和能力。都是12年贯通学习的过程逐渐形成和积累的。

选择题分别从植物有丝分裂的显微观察、运动与神经系统发育及学习记忆之间的关系、淀粉分解菌的筛选与鉴定、抗病植物的培育、利用水生植物对水体污染的治理进行考查。其中,第1~3题均渗透科学探究思想;第4题的“育种”将科学思维深刻融入其中;第5题“对水体污染的治理”同样蕴含着生命观念和社会责任。

29(5)小题以“若你已被确诊为流感患者,应采取的具体应对措施”设问,考查考生既要关注自身健康,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配合治疗,又要考虑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应具备避免传染他人的社会责任感。考生在解答这一问题需要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染人群三个方面考虑采取合理措施,有效预防传染病,也体现12年贯通学习的成果。

30题以我国科研工作者进行的油菜新品种选育这一真实研究为情境,引导学生将遗传基本定律、减数分裂和配子形成、基因与染色体的关系等遗传学知识和原理应用于育种的生产实践,创造性地设计育种方案,解决优质高产油菜杂交育种过程中存在的操作困难这一真实生物学问题。学生通过创新性的设计,体会生物学科价值,感悟劳动的光荣和不易,焕发劳动的创造潜能和热情,投入到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实践中去,实现了试题服务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第31题第(2)(3)小题,在温习梳理生化知识的基础上,设问“能够体现生物统一性”现象选项,学生在理解蓝藻和高等植物光合作用概念的基础上,结合转基因技术研究成果,选择能够体现生命观念的具体现易象,展现其学科素养。“DNA作为遗传物质”、“(同样的)R酶催化CO2的固定”和“R酶大亚基蛋白(合成场所相同)”,尝试通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等知识,说明生物在新陈代谢、DNA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具有许多共同特征。这体现细胞生命活动中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细胞结构与功能的统一,生物体部分和整体的统一等,考生需运用生命观念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与统一性,展示其科学的自然观和世界观。

二、丰富多样的试题情境,为学科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的考查提供了有力保障

生物试题以学科特色鲜明的科学研究为情境,语言科学、逻辑严密,且清晰易懂,能够有效考查考生的科学阅读能力。试题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等发展的新成就、新成果,充实丰富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相关内容。

1.依托科学实验的情境设置

选择1~3题以学生实验、生物科研实验为试题情境,凸显实验作为科学课的本质属性,对教学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31题第(1)(3)小题,以国际权威期刊发表的基因工程前沿研究结果作为试题情境,让考生通过科学阅读,快速获取信息,再通过系列设问检验其理解与掌握程度。光合作用科学史以及基本原理是高中生物学必修《分子和细胞》模块中主要内容,试题中进一步提供RuBP羧化酶功能和结构的相关信息;基因是DNA分子的功能片段同样是必修模块《遗传与进化》中的重要概念,题干素材中提供基因蛋白分子(酶)的合成与转基因的表达定向改变生物性状的研究成果。

2. 运用于生产实践的情境设置

选择第4题综合了转基因、杂交、单倍体育种多种技术,将传统与现代生物技术与生产实践的融合;第5题将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水体污染治理相结合,体现了生物学科价值所在,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着积极引导。

30试题的情境创设颇具新意,利用作物的雄性不育特性进行育种是当前生物学科前沿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热点,也是科学家创造性地在生产实践中解决作物杂交操作困难的重要手段。试题通过层层深入、依次递进、巧妙设疑的问题设计,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发挥知识和能力创造空间。

3. 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境设置

选择第2题,以运动与神经系统发育的科学探究实验为背景,联系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认同“规律且适量的运动能够促进学习记忆”的观点,从而助力于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流感”和“流感病毒”学生耳熟能详,很多人都有罹患流感的亲身体验,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29题以学生熟悉的流行性感冒防治这一真实的生活情境为背景,以免疫学的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关爱健康的责任担当。每位考生都有接种疫苗的生活经验,但未必能解释清楚其免疫学原理。29(3)小题引导考生在认识与理解流感病毒变异性的基础上,阐明每年都要接种流感疫苗的原理。试题贴近生活实际,考生运用传染病的相关防控知识保护自身及他人健康,考查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突出对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考查

试题注重对科学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用科学语言进行逻辑严谨的表述,这是科学认知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基础要素,既是考生学习积累的反映,也是学习能力的重要组成。试题设问体现指向对考生组织语言并使用专业名词和术语进行条理清晰、逻辑严谨表述的要求,重点对科学表达能力进行考查。

选择1、2、3题都有着不同形式的图文、数据信息,考查学生有足够获取信息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第5题将获取信息与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融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能力的考查。

29题(4)提出研究课题,即观察NA抗体对病毒侵染细胞的抑制作用,要求考生能根据研究目的,结合提供的实验材料,选择出正确的实验步骤并排序。结合研究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综合推理,得出结论。之后在综合分析本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疫苗研制的思路这一科学假设。鼓励考生勇敢探索,大胆假设,对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进行了考查,符合新课标对科学探究素养的要求。

30题不仅要求学生全面、深入地理解和领悟学科概念和知识的内涵,还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勇于探索,通过育性性状选育特定性状植株,提高油菜产量,对学生科学思维及思维品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通过雄性不育突变株与两个已知品系杂交实验考查遗传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再通过完成兼具两个不同品系优良性状油菜的育种方案,考查新情境中获取信息并进行科学思维的能力;最后通过利用某直观性状在开花前确定特定育性的方案设计,让学生以基因和染色体的位置关系,展现创新性的设计方案,考查创新能力。

第31题(3)小题①问,通过给出有科学漏洞的结论“转基因植物中有活性的R酶是由蓝藻的S、L组装而成”,考生要明确“高等植物去除了L基因、但没有去除S基因”、“转基因植株中既有可能有植物S基因的表达产物,也有可能有蓝藻S基因的表达产物”和“小亚基蛋白既可以是高等植物的S,也有可能蓝藻的S”等科学认知的成果,也要考查考生运用科学证据,作出严谨推理的逻辑思维过程。区别“必要但不充分”、“充分但不必要”或者“充分且必要”的逻辑关系,既检测了考生经科学阅读、信息加工后的思辨能力,还考查了使用准确的术语和严密的逻辑关系进行科学表达的能力。生物大题中的多个开放性问题,也都涉及对科学文本阅读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的考查。

北京卷理综生物学科试卷不仅能够考查考生知识掌握的有效性,问题解决的灵活性,也能够鼓励考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发展考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随着北京市新的高中课程方案实施,教师和学生有必要对课程标准中学业水平测试要求的深入理解。“理科综合”的测试形式在过去很好的完成考试评价的功能,也在今后的“教”与“学”中出将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

荆林海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学高级(特级)

乔文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中学高级(特级)

毕诗秀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中学高级

柳忠烈 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中学高级

周有祥 昌平区第一中学 中学正高级,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