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智达图书经营有限公司

放眼神州 智达高远

智达>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高三成绩几月定型?高考地理题中较长句式设问的指示作用!

日期:2023-03-13 点击量:

放眼高三,一些学生活力满满,努力拼搏,却也有一些学生不知道成绩是不是定型了,还能提高多少分...今天就来帮助大家解决这些问题~

高考前四大阶段

▼ 9月到12月是积极期,奠定基础

这几个月正是一轮复习的全面展开时期,堪称高三备考的黄金阶段,足以为高三后期的冲刺奠定基础。这个时候,我们要做的是,寻找合适方法,提升复习效率,争取使备考效果最大化。

▼ 12月到2月是冲刺期,别盯名次

第一:经过几个月的学习,你已经适应了高三的节奏,现在开始冲刺不用费力。

第二:前三个月的学习,基本上梳理了你的知识点,尽管一轮还没结束,但是已经到了下半场,这个时候要一鼓作气。

第三:2月的寒假前后会让你出现一段时间的游离,只有在这个月,才是真正的冲刺期。

▼ 2月到4月是质变期,增分最快

2月以后,进入到了第二轮的复习,试卷又变多了,题目刷了一遍,还要再刷。

很多学生会出现“高原现象”或者“舌尖现象”。

高原现象:在第二轮复习中相当多的高三学生在复习过程中会出现一段时间学习成绩和复习速度停止不前,心理出现焦虑和慌张。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高原现象”,很多同学都说,遭遇了学习瓶颈。

舌尖现象:还有一些学生,看到一些做过的题,答案就在嘴边盘旋,但就是写不出来,心理学家称之为“舌尖现象”。但是大家不要慌,冷静下来,放空大脑,重新过一遍基础知识,梳理脉络。等你迈过这个坎了,你会发现增分很快,这就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 5月以后稳保

五月之后,各种模拟考开始了。这个时候,要开始调节作息、调节饮食,并且还要高度重视你的每一次考试。这一段时间的成绩提高,就会慢了下来,或者说逐渐趋于稳定。

在5月以后,要的做的是,适应考试节奏,不让自己的成绩大起大落,保持正常发挥缓慢提高。5月中旬以后,成绩也慢慢定型,你也知道自己在哪个水平。这个时候,你更要从基础抓起,争取小题、基础题不丢分。

抱着一个原则:能得一分是一分。小题不出错,大题多拿分,这样你就赢了。

如此看来,过完这四个阶段,艰难的高中生活就结束了。

几乎所有的高三学生还都会经历至少三次的心理疲惫期,这和学生是否学习好坏无关,也和性格习惯无关,是几乎不可避免的过程,所以如何平稳度过这段时期也显得尤为重要。

那如何快速进入状态?下面给大家的一些建议,调节好了可以在接下来的时光中时刻保持好状态。

掌握科学的用脑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脑每天有四个活动高潮期:

①早晨起床后的两个小时

②上午9-11点

③下午3-5点

④晚上19-21点

这几个时间段里,人精力集中,注意力强,记忆效果好,思维敏捷,不易疲劳,应是学习的高效时段。

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充分利用好这几个时间段,把重要的学习内容和难度较大的学习材料放在这个时间来完成。那种晚上加班加点,白天迷迷糊糊的做法是得不偿失的,必须调整过来。

许多高考状元在介绍学习经验时,都谈到调整生物钟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每个同学的生物钟不同,但是高考不可能照顾每一位同学,只有每一位同学去积极适应高考,所以借此寄语高三同学,用1-2个月时间,把你的生物钟调整过来,让你的最佳用脑时间与高考时间同步。

专心走好每一步

淡化对高考的神圣感与高不可攀感,集中注意力关注如何扎扎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瓦伦达是美国着名的钢索杂技演员,人在离地几十米的高空走钢索,没任何安全保护措施,险象可想而知。

但瓦伦达毫不畏惧,每战必胜。有人问他成功的决窍,他说:“我走钢索时,从不想到目的地,只想走钢索这一件事,专心致志走好每一步,不管得失。”后来心理学把这种专注于做自己的事,不为其他杂念所动的心理现象称为“瓦伦达心态”。

考生要想获得成功,就应有这种瓦伦达心态。在应对高考时不要把问题想得太复杂和困难了,不要无端地给自己预设困难,让自己还没开始就先怯场了。

只要你别把高考看得那样神圣,那样高不可攀,你学习起来、应对起来就会轻松多了。其实,每一个同学从入学开始,每天都在为高考作准备,每天都在一步步走近高考。六月的高考只是一次比较大一点的检测而已。

培养学习兴趣,科学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兴趣是培养出来的。正确认识不感兴趣学科的重要性,是学好该科的前提。

可以通过计算高考中的比重,考试中得分的价值,学好的可能,涨分的空间等,认识高考科目6-1=0的效应,从而重视薄弱学科;还可以从成功解决该科问题和攻克知识堡垒的乐趣中,逐步培养兴趣。

还要根据自身实际来确定学习方法。还应根据学习材料的特点,采用灵活的学习方法,文理交叉,读思结合,写算并举,使大脑皮层的机能部位轮流休息,减缓疲劳,增大效益。

张弛有度,作息有方

古人说,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高三学生学习时间长,思维强度大,用脑多,必须重视劳逸结合。

休息有两种方式:静休息(如睡眠)和动休息(如文体活动)。

紧张繁重的学习中,别忘了每天坚持7-8小时的睡眠,要充分利用课间10分钟休息和"两课一操"的锻炼。还要合理安排学习、进食、睡眠、锻炼、家庭劳动之间的时间,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及时消除疲劳,恢复脑力和体力。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情好,干什么都有精神。所以,要尽力保持自己良好的心情。对别人好一点,那样,你会有一个好心情的。每天起床后,对自己笑一笑,多多鼓励自己。

遇到什么事情,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忘记不好的事情,每天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回忆。

遵守学校的各种制度,不要受到批评和处罚,被处罚后,谁都不会有好心情的。任何时候你都要知道:情绪是会发生变化的,情绪是可以管的。

写在最后:

现在的你,觉得人生还长,时间很多,浪费几分钟、几小时也无所谓。

可能直到很久之后,在社会的浪潮中,在生活的泥淖里,你才会发现:高考时那一点点失误而带来的巨大损失,是用十倍的努力也再难偿还的。

不必去争“学历和能力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不能两者都拥有呢?既有能力,又有学历,它不是更香吗?

说到底,学习能力也是能力的一种,而学历是学习能力的证明途径之一。企业验证一个人是否能胜任这份工作,首先看的是学历,之后是能力。所以就算你能力再强,也不要轻视学历的重要性。

人生就像四季,春华秋实,夏雨冬雪,自有规律。

春天是该播种的时节,你拖到夏天才行动,虽然也辛苦付出了,但秋天的收成肯定不会太好,冬天就可能吃不饱。

今天,说一说高考题中

较长句式设问的指示作用

通常我们遇到的问题

设问句式都会比较简练,

但当题目设问出现较长句式时,

前半句话往往是铺垫,

这句话就是解题的关键信息,

需要重点理解。

考生需要在遇到较长设问句式时,

迅速建立起敏感性,

从题干中获取有效信息

辅助解决问题。

【解析】河流排水受阻通常形成堰塞湖,而该地却形成了沼泽湿地,堰塞湖相对湿地来说,水量比较多,周围地势高才能成湖,该地却形成了沼泽湿地,说明地势平坦开阔,同时气候干旱,蒸发大,水量减少才形成的。同时材料中扎龙湿地面积广大也说明地势平坦开阔,同时面积广大也会增加水分的蒸发。

【参考答案】地势平坦、开阔。气候较为干旱(蒸发能力强)。

【图解】沼泽湿地相对湖泊水位更低,地势更平坦开阔

【解析】一个地区的储水量变化=水量收入—水量支出,水量收入主要是降水,径流流入,水量支出主要是蒸发、下渗,径流流出。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形成扎龙湿地过程中,储水量是减少的,说明支出大于收入,而该地为内流区,无径流流出,所以该时段降水量小于蒸发量,但扎龙湿地稳定时,储水量基本无变化,也就是支出等于收入,此时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参考答案】降水量基本不变化,蒸发量逐渐增大,二者数量关系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最终变为降水量等于蒸发量。

【图解】

【解析】6. D 此题的关键是在刀耕火种方式出现之前能在沉积物上直接耕种的原因,刀耕火种是指先砍伐掉植物,再进行焚烧,再在焚烧后的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在这种方式出现之前就能进行耕种,说明该地植被缺乏。由于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沉积物不断覆盖,导致植被发育不良,植被缺乏。故选D。

【图解】刀耕火种:指先砍伐掉植物,再进行焚烧,再在焚烧后的土地上进行耕作的方式。

【解析】7.A 此题的关键是沉积物来源地的降水特点,根据材料,尼罗河泛滥区的沉积物主要来自上游地区,上游地区主要流经热带草原气候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的影响,全年分干湿两季,降水季节性强,年降水量大。故选A。

【图解】

【解析】8.B 此题的关键是生长期与泛滥区的耕种期一致,根据材料,尼罗河的泛滥期为6-10月,泛滥时无法耕种,所以耕种期为11月至次年3月,为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为农作物的生长期,所以引入植物最可能来自地中海气候区。故选B。

【参考答案】冲积平原地势较高的旱地,平坦便于种植;排水良好,土壤不会过湿;离河较近,便于灌溉,且不易受洪水侵袭;土层深厚且疏松,有利于茉莉根系发育;冲积平原土壤肥沃。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解析】题干中有这么几点要特别注意,一是平原,二是地势较高,三是旱地,那么对于茉莉种植的有利也从这三方面思考。平原,地形平坦,河流冲积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地势较高,有利排水,不易受洪灾;旱地,土壤不会过湿。

【图解】

【解析】8、B 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的泥沙,并在贝壳外堆积,那么堆积泥沙增多,使得陆地往海洋方向扩展,由此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由于海岸线在移动,不利于形成新的贝壳堤,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破坏了河口三角洲的形成,防止了河口淤积,因此不会使得河流改道。

【图解】

【解析】9、D 单一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说明海岸线稳定,图中有多条贝壳堤,说明有多个稳定沉积时期,而多条贝壳堤相距一定距离,之间为泥沙淤积,说明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一般情况下,地壳稳定或地壳下降有利于堆积,同时地壳稳定或地壳抬升有利于侵蚀。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