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智达图书经营有限公司

放眼神州 智达高远

智达>新闻中心>教育新闻

中国最猛“双非”高校,曾走出新中国第一位博士,如今连续5年超越清北!

日期:2023-11-06 点击量:

它没有厚重的历史,也没有显赫的背景,却能在45年的时间里力压清北,靠的是对科学的执着与创新。

——女同事说

给一所高校45年的时间,超越清华北大,可能吗?

一所非985、非211的“双非”院校,还真的做到了。

2023年9月,多用以评价一所高校(或机构)科研水平的ESI大学排行榜新鲜出炉,中国科学院大学在全球排名第26,位居全国第一。

在这个每隔两个月便更新一次的榜单上,国科大已经连续五年(2018—2023)超越清北,位于国内排行榜第一。

在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中,中国科学院大学也是位列内地高校榜首,并在全球高校中排名第二。

中国科学院大学(简称:国科大)这所年轻的学校到底凭什么高歌而上,力压清北?

01

离科学最近的地方

凭着依托中国科学院(简称:中科院)的强大学术资源。

“中国科学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理论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化学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国科大每一年的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光是念中国科学院下属研究所名单就能念五分钟。

背靠中国科学院,国科大虽然只是一所双一流高校,但在培养机构和科研场所的数量上,令一众985、211高校望尘莫及。

遍览全国,国科大还有113个培养单位、75个直属教学科研单位和191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这不仅仅意味着国科大的办学空间广阔,而且在科研装备上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物理科学学院拥有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大亚湾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江门反应堆中微子实验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上海光源、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国家大科学装置。

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运行和在建的有郭守敬望远镜LAMOST、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和暗物质卫星DAMPE等我国几乎全部的天文观测装置、技术发展平台、高性能计算设施。

动物所建有模式动物表型与遗传研究设施(灵长类)、海洋所拥有“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航空宇航学院拥有“奖状S/II”型遥感飞机……这些还只是国科大研究装置的冰山一角。

除了令人目不暇接的高端设备,国科大的“金字招牌”还有一个个金袍院士。

比如陈润生院士,他是我国最早从事理论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以及非编码RNA研究的科研人员之一。

为了推动生物信息学科的普及,陈润生从1988年任教国科大时就注重教学讲义的梳理。他一系列的理论推演手稿、查阅的外国技术文本以及国内外同行的成果记录,成为当时最完整详细的教学讲义。

比如曾任数学院院长的席南华院士,主要从事代数群与量子群领域研究,为大学低年级的同学编写了《基础代数》(第一卷&第二卷),开展的科普讲座《数学的意义》让广大学生也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比如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周成虎院士,他长期从事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及其与地理科学的交叉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与图集19部。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国科大有中国科学院院士23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9人。每年的毕业典礼,这片金灿灿红彤彤,堪称是“行走的参考文献”。

除了地利与人和,国科大的蓬勃发展还与“天时”有关。

02

新中国第一所研究生院

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历史性转折点,也是国科大得以诞生的重要起点。

在当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邓小平同志庄严宣布:“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定下了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发展新基调。

科学的春风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向科学进军”蓄势待发。

作为中国自然科学最高学术机构、科学技术最高咨询机构,中科院率先恢复研究生招生,在北京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而彼时中科院的“大儿子”、创建于1958年9月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简称:中科大), 早已于1970年初迁至安徽省合肥市。

所以,除了名字上挂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新建立的研究生院与中科大并无直接联系,它相当于中科院的“二儿子”。

只是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中科院的研究生院同时使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两个名称。

直到2000年,学校才统一更名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2年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再一次易名,并且进行教学体系改革:

2012年6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自此正式诞生。

作为揭开中国研究生教育新篇章的第一所高校,自1978年建校以来,国科大培养了新中国第一个理学博士、第一个工学博士、第一个女博士、第一个双学位博士。

马中骐博士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位博士,时任中科院数理学部主任的钱三强院士给他签发了中国第一张博士学位证书,博士证书编号为“10001”,他也被称为中国001号博士。

徐功巧毕业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是我国自行培养并授予学位的第一位女博士,在结构功能方面的研究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赞誉。

冯玉琳博士毕业于计算技术研究所,是第一个工学博士。1983年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大会,他因为正在美国深造而缺席。

学成归国后,他与国家软件科技的进步和软件产业的发展一路同行,直接领导并负责研制的网络分布软件支撑平台,获得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以及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新中国首批博士学位获得者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合影

赓续初心,科教育人。在随后的数十年间,国科大培养了全国约四分之一的“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有161名校友当选为两院院士。

截至2015年底,国科大已经累计授予129397名研究生硕士、博士学位。

从首批的6位博士,到如今孵出数万名博士,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真的来了!

03

科教融合,创新教育

2014年,国科大开始招生本科生,从单一的研究生教育,扩大到本、硕、博三个层次的高等教育。

在当时,这件事情也引来不少的好奇。一所以研究生教育为主体的高校,在本科生教育上会与其他综合型大学有何不同之处呢?

经过9年的时间,国科大已经以行动给出了答案——

科教融合。

这首先融入了录取通知书中。

自2019年起,国科大都会给每一年的新生送出“硬核”录取通知书,里面嵌有国科大师生团队的科研成果,以此让新生直观感受到科学的风采。

2019年的“龙芯三号”实物芯片,这是中国科学院自主研发的中国芯片;2020年的“来自宇宙深处的声音”黑胶光盘,是国科大师生通过中国天眼(FAST)捕获的15颗脉冲星信号。

2021年的CVD金刚石单晶片校训卡,是中国科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团队以激光加工工程技术,将“博学笃志,格物明德”的校训刻在与天然金刚石硬度比肩的CVD金刚石单晶片上。

听起来就感觉很厉害,看了评论区才明白原来这么厉害(和昂贵)……

2022年的“时间戳”,简约而硬核,是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根据国家标准时间校准发布的,记录了新生正式录取时间的毫秒级时刻。

2023年的“7颗大豆”,看起来尤为朴素,但这可是在祖辈认为“长不出大豆的盐碱地”上经过科研团队7年努力才获得的大豆新品种——“东生118”。

国科大的科教融合,还融入它独特的培养模式中。

国科大实行“三段式”培养方案。第一阶段进行公共基础课学习,重点学习通识课程以及数学、物理和语言类等基础性课程。

以此同时,学校会安排两大类讲座,一类是科学前沿讲座,让学生不落人后,时时与学术前沿接轨;另一类是文学艺术讲座,让以理工科为主的国科大学生能接受文化熏陶。

经过约一年半的学习后,学生可根据兴趣和学业表现,在导师指导下重新选择专业,重点学习本专业中的基础性课程和交叉学科课程。

第二阶段结束后,国科大学生依然有机会再次选择自己认为值得深造、终生探索的研究方向。

在试错成本极高的当下,每一个进入国科大的本科生,都能在四年的时间里拥有两次改航换道的机会,称得上拥有了“转专业自由”。

而在自由之下,国科大还实行全员全程学业导师制度——每名本科生都有一位学业导师,为本科学生的学业之路保驾护航。

想到本科就能跟导师一起搞科研、做项目,及早清楚自己的研究兴趣和学术方向,虽然可能会很忙碌,但也是一种收获和充实呢。

除此之外,每个本科班级都会配备科学家班主任和青年班主任,前者由由院士、研究所所长等著名科学家担任,后者由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一般为年轻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这个时候,不免好奇,那国科大的硕士生和博士生呢?

他们忙着在官方公众号底下求“硬核”录取通知书。(bushi)

作为国科大的“大孩子”,硕博研究生更多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甚至走出校门,走进科研实地。

2021届毕业的博士白云飞,他于在读期间参与“海斗一号”万米海试,主要负责全海深电动机械手控制系统研制,与团队其他专业成员共同完成了机械手的研制。

2018级硕博连读研究生黄帅东,参与“嫦娥五号”上搭载的全景相机“探月之眼”的研制,跟着导师杨建峰继续瞄准深空天文应用领域。

而由“嫦娥五号”带回的月球样品,也正在由国科大多名研究生进行月壤研究。

还有的国科大学子在青藏高原之巅进行科考、在实验室挑战粒子物理最难技术、在三星推遗址里利用高科技设备建立起三星堆文物的图像数据……

虽然只有短短的45年,但国科大由大师培养大师、以人才带动人才,在解密科学、科技报国的路上砥砺前行,博学以笃志,格物而明德。

参考资料:

1.国科大的官网、官微和官博

2.2023年9月ESI大学排行榜

3.2023自然指数年度榜单